春节档的电影,一部接一部令人失望。原本期待《哪吒2》,可结果选的却是《还有明天》,看下来简直感觉每部都不如上一部。今天就来聊聊这两部电影,真的是不吐不快,毕竟看完后我痛苦不堪,不能让我的伙伴们也犯这个错。
《想飞的女孩》真的让我大跌眼镜,竟然是《嘉年华》导演拍的!这更像是一个新导演拼命堆砌女性痛点,借此提升尺度,吸引眼球。电影并不注重逻辑,而是加了一些文艺感,目标明显是为了获奖。两位表姐妹,双女主,看名字就知道这是典型的“girlhelpgirl”情节。
文淇饰演的姐姐是一个辛勤工作的武术替身,每月薪水少得可怜,全部用来补贴家用,甚至在生理期还要反复拍摄水中戏份。她家开着服装厂,母亲经营,父亲寡言。她渴望逃离这个家,却只能在武替的低收入中勉强维持生计。刘浩存饰演的妹妹更为极端,她年轻时玩夜店,怀孕被渣男抛弃,决定坚强地把孩子生下来。她不仅是单亲妈妈,还被毒品摧残,遭遇毒贩追杀,最终误杀了一人。两姐妹都想离开原生家庭的困境——姐姐想逃离精神上的束缚,妹妹则是身体上的逃离。
展开剩余79%这两位主角的设定充满悲剧色彩,角色的设定实在过于“悲惨”,似乎是用了大数据生成的“受难”角色。为了强化这一点,配角的设置也像是两姐妹闯关时打怪的BOSS。尤其是有一幕,两姐妹在逃亡中来到海边,抱在一起看日出,那感觉就像是郊游,而不是在躲避毒贩追杀。尽管这一段两位演员都演得很美,但更多的是一种“海报效果”,和电影剧情毫无关系。
电影背景设定在80至90年代的重庆,情节在两个时代间跳跃。时代变迁、底层生活的变化呈现得相当割裂。影片使用大量手持镜头,一般是为了表达主角的情绪,但镜头的过多晃动反而让人感到眩晕。原本宣传时,我以为这部电影要探讨梦想、勇气、自我成长等深刻的女性话题,结果这些内容像是水面上的蜻蜓点水,触及却不深入。电影对校园暴力、家庭关系等社会议题只是在表面提一提,并没有做深度的探讨。最终观众离开影院时,完全摸不清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。
有观众将它和《乔研的心事》做对比,称它是低配版的《乔研的心事》。我觉得《乔研的心事》已经很空洞了,低配版本再看就更难忍受了。
再说《天堂旅行团》,看之前我就知道张嘉译的作品已经不能再期待了,但我还是以为这次可能会有点改变,至少会比《摆渡人》和《云边有个小卖部》稍微好些。结果根本没有,电影时长不到98分钟,但看得时候简直有200分钟那么长。
彭昱畅饰演的男主角是一个典型的生活失意的“丧男”,母亲去世,妻子离婚,家里小店三年没开张。车祸之后,他住院,遇到了杨恩又饰演的癌症小女孩。小女孩虽然只有9岁,却非常成熟懂事,缠着男主去找她的爸爸。于是,两人开始了一个“鸡汤治愈”的旅程。
男主一开始就有旁白说明自己生病了,但到底是什么病,电影从头到尾也没交代清楚。男主的离婚原因、前妻的情况,也没有任何交代。小女孩和男主一起走,居然身边没有一个家长,直到电影后面才有她妈妈出现。更奇怪的是,这个小女孩一见面就相信一个邋遢的陌生男人,一个即将自杀的男人,居然答应和她一起去找爸爸,逻辑上完全说不通。
电影中的其他人物也极其不真实。男主丧得一塌糊涂,遇到的路人却个个积极乐观。比如魏大勋饰演的瘸子小卖部店主,卖了店铺为他们出钱;支教老师生病去世;李雪琴饰演的社畜,刚刚被劈腿分手,十分钟后又恢复了活力。电影通过强烈的煽情音乐和充满矫情的台词试图让观众感动,可这些情节都显得毫无根基,勉强让人感到不真实。
彭昱畅和杨恩又的表演勉强可以,但剧情悬浮不接地气。角色都成了情感的符号,缺乏真实的情感驱动。男主从头到尾都在丧,最后在直播里哭着求社会关注这个可怜的癌症小女孩,但这一刻他的角色早已成了情绪化的符号。杨恩又饰演的小女孩也是如此,虽身患绝症,却能随意给成年人开导心理学话术,甚至在游乐场做高难度的杂耍,完全不符合现实。
这种一味堆砌苦难,再用矫情台词强行治愈观众的做法,已经过时,观众早就不买账了。最近如果谁惹你生气,想让他们尝尝苦头,我推荐这两部电影再加上《平原上的火焰》,简直就是现代酷刑。
就酱。
发布于:山东省